日韩人妻精品蜜臀一区二区_成人午夜精品无码福利_国产激情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潘公凱:中國現代美術的正名不是重建“宏大敘事”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0-10-13
在世界文化趨同性與多元性并存的態(tài)勢下,如果要從戰(zhàn)略高度上確保中國的文化自主性,構筑中國現代文化的自身特色,就需要對于近代以來以及當下正在產生的中國經驗,給予合理的解釋和論證,并充分評價其作用與意義。

  作為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領域的經驗具有典型意義,從理論探索到創(chuàng)作實踐,都與民族命運、社會心理和歷史使命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中國社會文化轉型中極為重要和突出的部分。

  對于20世紀中國美術的全局性判斷,要從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中去尋找根據,藝術只是這個大背景下的一個局部。其中存在著的復雜情況,至少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傳統內部價值演進的混亂與突圍,二是西方移植過來的時空錯位,三是融合過程中所造成的價值混亂,四是本體論角度和社會學角度的復雜關系。這四個方面都不僅僅涉及形式語言問題,更與價值判斷、社會情境相關聯。

  顯然,西方原發(fā)現代性國家在現代進程中的模式固然具有典范作用,但是中國以及更多的繼發(fā)現代性國家的經驗在此框架中卻無處安身。為了使中國現代美術的合法性論證順暢地開展,我們暫且擱置西方主流價值評判框架,從時間性的自我認證與空間性的他者比較兩大方面著手,試圖建立一套相對合理的話語體系,解釋面貌復雜、內容豐富,立場、觀點和價值取向充滿歧異的中國現代美術史;以及從形式語言的藝術本體論角度,對20世紀中國美術中的各種流派和努力進行價值判斷。

  我們把視角回到20世紀社會救亡圖存的最基本事實,落實于中國美術領域之中,提出:“自覺”是判斷中國現代美術史上諸種主張與方案之現代性的基本標識;“傳統主義”、“融合主義”、“西方主義”和“大眾主義”,是中國現代美術的基本形態(tài)。

  從未來的視角回望人類走向現代的整個過程,“未來視野”中的人類巨變的景觀就是本課題的前提性認識。在此前提性概念和“從事實出發(fā)”方法論的保障下,借助對現代性的整體性和宏觀性理解,以“突變的事件本體論”賦予繼發(fā)現代性一個公正的位置。在這樣宏觀、巨大的時空尺度下看待20世紀中國美術的變革,就能夠縮小不同探索、流派之間差異的絕對值,在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探索方向之間尋求基本的共同點以及加以統一敘述的方式;同時,對于現代轉型的整體把握,可以把藝術史和社會史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擺脫習慣性的以內在的形式語言本體作為思考角度和梳理方法的局限,從社會與藝術的互動中展現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復雜歷程。

  在20世紀80年代利奧塔宣布了“宏大敘事的終結”, 福山宣布了“歷史的終結”,同時還有“書籍的終結”、“美術的終結”等等之后,為什么還要不合時宜地為20世紀的中國建構一個巨大時空尺度下的美術史敘事呢?

  當我們拋開先入為主的思維模式直面中國現實時,有三個理由是顯而易見的。第一,中國20 世紀的歷史與歐美現代史在時段上的錯位。在中國的現代化歷程遠未完成之時,要求中國的思想界都用后現代的碎片式“小敘事”來觀察與反思近現代的自身歷史,顯然是“藥不對癥”的。第二,中國的近現代歷史事實,恰恰正是一個整一的宏觀事件——救亡圖強與民族國家的建構。套用利奧塔的概念:這一宏觀事件的“主體”是多達數億的中國民眾,“目標”是救國與強國,其間經歷的正是一個充滿艱難險阻的“旅程”。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事實特點,正是宏大與整一。第三,“宏大敘事”與“小敘事”是對應于不同歷史階段的敘事模式,其間的層級差別是相對的。隨著現代主義歷史階段的逝去,總體性的意識形態(tài)分裂為充滿歧異的碎片,并以此形成后現代思想狀態(tài)。比爾·雷丁斯所指出的信息時代的大學對于“卓越性”的追求,史蒂芬·霍金等物理學家企圖彌合宇宙歷史與人類史之間的連貫性和共同規(guī)律的嘗試等等,這些建構中的新的宏觀敘事,將不同于現代主義時期意識形態(tài)化的唯我獨尊的“宏大敘事”,新的敘事將是更為相對的、可變的、包容的、生長發(fā)展的,更符合事實本身的多面性、復雜性、混沌性與流變性。

  中國現代美術的正名并非是重建“宏大敘事”,然而,它面對的是一個“宏大事件”,其中社會性的動因占主導地位并成了課題的主線。

  現代性存在著邏輯上的悖論,所以要通過先擠進話語場域再注入自身的真實經驗對這套話語的標準進行調校和修正,這是在“現代”概念之內、以“現代”為先決條件而進行的調整和突破。這是一項在宏大的人類歷程和全球視野之中重塑文化自性的自覺努力。

  在人類視野和世界格局之下,進一步落實到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中,也就是要保障那些難以符合西方現代藝術價值標準的主張和實踐的合理性。這些內容的合理性之所以能夠不依賴于西方既有現代性標準和模式來判定,是因為超宏大的歷史觀和未來視野的提出,已經使得那些標準、模式的作用不是最為必要和根本的了,由此可以更好地回到對中國自身傳統資源的尊重,在更高意義上是要保障現代中國在塑造為一個民族國家過程中的經驗和成果的合理性。

  “中國現代美術之路”與中國哲學合法性、儒學現代轉型、傳統文化熱等學術文化現象有著同樣的背景,就是要在中西、古今之爭的悖論性局面中,去更好地理解自身、肯定自己并更好地重塑自我,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更為正當地表述和滿足,使自身社會文化形態(tài)獲得更為健康和全面的塑造。從未來視野之下體現中國與西方在更大視野下的共同前景與命運,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經驗、現實探索及其文化表述爭取一個正當的身份、合理的說法和有力的論證,要為自己爭取發(fā)言權,為著在21世紀能夠真正走出中國的風格氣派并貢獻于世界,并真正具有自尊和自信地從自身的獨特經驗中提煉出價值以貢獻于全人類。

  (作者潘公凱: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