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界"炒作風"愈演愈烈 藝術家成"選秀大軍"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0-06-01]
近日,有媒體關注到美術界愈演愈烈的炒作風潮,一如娛樂圈的炒作一樣,美術界的炒作也是為了從“出名”中獲得高身價,帶來更多的社會收益和經濟收益。但“美術”這個大眾心中的“藝術”行業(yè)如今也不能免俗地被帶進活色生香的炒作,令人感慨頗多。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本地幾位藝術家,雕塑家潘鶴和畫家周正良都坦承“這種現象在當下屢見不鮮”,娛樂明星是要博取掌聲和利益的,而藝術家該考慮什么呢?
潘鶴:
娛樂才用來博取掌聲
面對畫家靠炒作博名氣、提身價的現狀,著名雕塑大師潘鶴向記者吐露了他早年間在日本一次參展的經歷,展覽吸引了眾多當地業(yè)界人士和普通民眾,并獲得好評。潘鶴一下成為全場焦點,與其拍照、握手的粉絲將其團團圍住,旁邊的一位記者隨口說:“您好像明星?。 迸塌Q對這句話則非常反感:“明星?唱歌的有歌星、拍戲的有影星,我是跟泥巴打交道的,我是雕泥星!”“雕泥星”在廣東話的諧音里是一句粗口,潘鶴借用這句調侃之言表達自己的不屑與不滿。
經過世事變遷如今85歲的潘老先生說:“娛樂是用來博取掌聲的,而藝術是要考慮100年以后的事情?!?br/>
周正良:
真正的藝術家是有品格的
廣東畫院專業(yè)畫家周正良對于當下的藝術品炒作風直言不諱:“美術界這種現象屢見不鮮!”但他分析說,這并不代表所有的藝術家都放棄了信仰和品格,大多數是會畫一點點的“江湖”上的人“靠后臺、靠炒作”才掀起了這股風氣。真正有真材實料的藝術家是很有分寸和度的?!盁o可厚非人人都追求過好日子,但真正的藝術家具備良好的藝術品格和社會責任感?!?br/>
許欽松:
藝術品價值與價格應相符
現在市場上藝術品的價格并不完全等于價值,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提出“學術立院”的理念,其意就在于通過提高畫家的學術、藝術、思想等多方面的能力來影響市場的風氣和走勢,使得作品的學術價值與市場價格相符。
而對于實現這一目標,業(yè)界認為不僅僅是局限在藝術界和藝術家身上的事,很大一部分因素取決于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藝術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民眾的審美格調提高了,辨別能力增強了,不入流的作品生存空間自然會越來越小。”
現象:
不少藝術家擠進被包裝的“選秀大軍”
日前,張大千晚年“潑彩”作品《愛痕湖》又破億元大關,價格讓人咋舌。其實,同很多天價賣出的畫作一樣,張大千的作品并非一開始就值天價,畫作價值的一路升高,除了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還有很大一個原因是市場化的運作,而對于現代畫家來說,其中最重要的運作就是對畫家本身的包裝和炒作。
“畫家也是被包裝炒作起來的”,這在業(yè)內,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有實力、有絕活、有名師的人都成為畫家經紀人包裝的對象。一向被外界認為“清高”的“藝術家”們在今天則紛紛放低姿態(tài),甚至削尖腦袋要擠進被包裝的選秀大軍中。
畫家“包裝攻略”曝光
很多畫家的作品并非一開始就過百萬、千萬,而是通過經紀公司系統(tǒng)的包裝積累的名氣,于是金錢也會隨之而來——某專門負責包裝畫家的業(yè)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了這一系列包裝路數:
參加畫展:畫家的曝光率靠的是參加各種聯展,以提高畫家在藝術品收藏者、愛好者中的“知名度”,到一定程度后,經紀公司還會為其策劃個人主題展。
出版畫集:畫家舉辦一些個展、參加一些高水平聯展后,經紀公司會為其做一些畫集。
媒體采訪:這是為了提高曝光率,畫家本身或作品要有話題性、新聞性。
拍賣高價:經紀公司有時為了抬高畫價,會采用“故意”競拍的方式,一幅畫拍得高價,該畫家的其他作品也將隨之水漲船高。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