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長子李玉雙辦畫展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8-04-22]
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馬海燕)“李可染說,畫所見,所知,所想。我先畫所見,最基本的東西。人觀畫之后,如聽了一場施特勞斯的新年音樂會一樣。至于畫所知,畫所想,那是以后和后代的事?!闭f這話的是國畫大師李可染之子李玉雙。
“畫我眼中所見——李玉雙繪畫藝術展”研討會21日在北京舉行。李玉雙1935年生于徐州,母親蘇娥早逝,自小藝術因子在外祖父(著名戲劇理論家蘇少卿)的熏陶下逐漸萌動。他于10歲回到父親李可染身邊,21歲支援三線建設到河南工作,即使工作之余也沒有放棄在山里寫生,1986年退休后回到北京,對繪畫又有諸多探索與創(chuàng)新。
李玉雙之女李冬梅說,父親一生,經(jīng)歷了諸多坎坷。很早以前,父親講祖父李可染的故事,他說祖父喜歡摩崖石刻,其中有“坐忘”二字,他父親喜歡,他也很喜歡。父親從畫60余年,無論速寫、還是作品,皆在自然中完成,人生也在“坐忘”中恢復平靜。
1971年,理工出身的李玉雙開始研究人類視覺與藝術的關系,制作相關模型并嘗試視覺試驗,逐步形成一套獨特的觀察方法和繪畫體系,他稱之為“光編碼”畫法,從而擺脫繪畫對“形”的依賴,直接進入到自然萬物最本質的狀態(tài)。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亦楊表示,李玉雙畫寫意風景,初看像印象派風格,細看筆觸又像中國水墨,既有光影變幻的色彩,也有灑脫靈動的筆觸。他原本學習理科,并非美術科班出身,因此特別注重理性的科學精神,努力鉆研視覺觀看的方式,尋求觀察自然、描繪自然的科學方法。
策展人智吉第一次見李玉雙,是在望京一個街心公園的草地上。他坐在柳蔭下,用色粉筆與丙烯顏料交替在粗纖宣紙上作畫。后來在布展中,智吉也以流暢自然的布景營造出充滿生機的“自然”,并以生活美學的思維復制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場景。
智吉說,李玉雙告訴他,在自然環(huán)境中畫畫,先坐下來,看著風景,先把自己的“小我”放下,接著還要把“大我”也放下,最后達到“無我”了才開始畫起來?!盁o我”狀態(tài)中,“我”和自然界就融合在一起了,這時候畫就不一樣了。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