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好成:中國畫思想文化上的錯位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5-09-01]
傳統(tǒng)筆墨和寫意精神的流失,使中國畫創(chuàng)作陷入了一種虛妄和怪異。
上個世紀20年代,我們提出了“中西結合”的口號,而表現(xiàn)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上到底誰結合誰、怎樣結合的問題卻始終沒得到解決。特別是“八五”新潮之后,在西 方文化強勢的猛烈沖擊下,實際上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撞擊,甚至是強暴。傳統(tǒng)筆墨被消解得無影無蹤,寫意精神被剝蝕得遍體鱗傷,中國畫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種虛妄和怪異。首先,是中國的美術教育出現(xiàn)了大問題。當年徐悲鴻引進西方美學教育,無疑給沉寂多年的中國畫壇帶來了一股清風,特別是提出藝術家深入生 活,貼近大自然去寫生,對中國畫創(chuàng)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不可否認,其帶來的負面消極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許多人把我們民族的筆墨線條和寫意精神徹 底拋棄,而將西方一些繪畫技法奉為神明,一味地追求寫真、寫實,使中國文人畫成為板滯、機械的攝影術。悲鴻先生也發(fā)現(xiàn)了這些問題,他把白石老人請到中央美 院的講臺去做示范,其良苦用心,世人皆知。
悲鴻先生的初衷是把西方的造型、透視與中國的筆墨寫意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改良中國畫的目的。其實,這只是一廂情愿,就連他自己也沒有完全結合好。他書法 本來不錯,完全可以“以書入畫”,然而,他畫奔馬,只是色塊堆砌,缺少書法線條的力度和筆墨筋骨,馬便有形無意,精神盡失。
這種影響一直延伸到今天。各大美術院校只注重技法學習,而忽視人文教育??尚Φ氖俏覀兏鞔竺佬g院校招研究生,不考古漢語,卻是英語一票否決。孰不知,中國畫不是構建在英語之上,而是必須以國學積淀為支撐的。在這種教育體制下,人文精神的集體失語是不足為怪的。
從全國大大小小的美展來看,許多畫家的創(chuàng)作,尺幅越來越大,制作越來越精細,而內容越來越空,情感訴求、精神含量越來越萎縮。
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借鑒西方繪畫技法,本來并無可厚非,但誰為主體至關重要。丟掉本民族的文化主體,去“全盤西化”,無異于舍本求末。傳統(tǒng)筆墨是中國畫 的基礎,沒有扎實的傳統(tǒng)筆墨功力,根本畫不成中國畫,寫意精神是中國畫的靈魂,沒有靈魂的軀殼,便是一具僵尸。中國畫如果丟掉了筆墨和寫意,便失去了它賴 以存在的基礎和精神內涵。因此說筆墨和寫意的流失,不僅是技術方法上的流失,更是思想文化上的錯位。
(許好成,北京榮寶齋畫院特聘專家)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