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背離-張志堅油畫作品展”今日美術館展出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5-08-19]
2015年8月15日下午,由今日美術館主辦的“形象的背離-張志堅油畫作品展”在今日美術館2號館開幕,策展人何桂彥,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及云輝,魯迅美術館館長王易罡,魯迅美術學院教授劉仁杰、宮立龍、王巖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批評家殷雙喜,批評家黃篤,評論家高嶺,評論家吳鴻,藝術家王興偉、王家增、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等嘉賓出席開幕式。此次展覽展出了藝術家張志堅五十多件繪畫作品,呈現其近幾年藝術語言的脈絡及轉變,展覽持續(xù)到8月26日。
開幕式上主辦方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首先發(fā)言致辭,對張志堅個展成功舉辦表示祝賀。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及云輝代表學院講話,探討了張志堅歷年藝術轉變的過程。魯迅美術館館長王易罡致辭,講述了張志堅藝術創(chuàng)作的線索及其觀念性。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批評家殷雙喜表達了張志堅拓展了東北油畫的可能性,并強調東北油畫是中國油畫很重要的一部分,期待東北油畫更多的發(fā)展。
策展人何桂彥致辭說到此次展覽既是張志堅十年來創(chuàng)作的總結,又是新的起點。本次展覽的名字“形象的背離”,“形象”是對過去具象繪畫、學院繪畫的逐漸拓展。在他2010年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在語言系統(tǒng)的建立、風格系統(tǒng)的建立、自身圖像系統(tǒng)建立的探索中做了很多嘗試。這種嘗試涉及中國系統(tǒng)的書法、山水等圖像的解構,另外一個系統(tǒng)是西方形式語言包括波普、結構等,這兩種語言在張志堅的繪畫中成立,是一種嶄新的嘗試。此次展覽在藝術領域里呈現了一種開放性,可能性。
張志堅1989年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現任油畫系副主任,教授。在二十多年的教學與創(chuàng)作中,張志堅致力于當代油畫語言的探索,廣泛接納當代藝術的文化觀念,其作品曾涉獵多個主題。從富有象征意義的寫實,到著迷于壓抑、富有濃郁傷害感的人體,到對經典肖像的再創(chuàng)作,沿著自身的創(chuàng)作軌跡,張志堅的繪畫不斷向前推進。2005年前后,藝術家的作品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淡化作品的主題,相反強化語言的編碼,積極地調動不同的視覺語言與修辭方式,使其在同一畫面結構中形成視覺張力。2010年以來的作品更加注重畫面的語言與觀念性表達,一方面是抽象的、書寫性的、具有東方意象表現的視覺符號;另一方面是平面的、理性的、結構化的形式表達,它們共同置身于具有“后波普”的、消費化的畫面氛圍中。感性與理性、抽象與波普、東方與西方的視覺審美范式,不僅使畫面形成一種獨特的語義系統(tǒng),也使其形成一種折中的、多元的、具有后現代主義特征的繪畫風格。在最新的作品中,繪畫的觀念表達得到了進一步地強化。所謂繪畫的觀念性,一方面在于作品的表現不僅體現在形式、圖像的處理上,而且,反映在如何理解繪畫之為繪畫的觀念中。另一方面,消解形象,解放語言,讓繪畫回歸二維平面,回歸媒介。同時,理性、冷漠的形式覆蓋了先前的圖像,進一步導致了形象的背離。當然,它們猶如兩極,會形成較大的張力,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則游走其間,并最終形成了個人的繪畫語言邏輯。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