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人妻精品蜜臀一区二区_成人午夜精品无码福利_国产激情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fā)現

山西陶寺遺址將華夏文明史提前300年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5-06-19
北京6月18日電 (胡健 蔣濤)“陶寺遺址的發(fā)現將華夏文明史提前了300年,等于給中國歷史續(xù)上‘家譜’,中國的歷史教材將因此而修改?!敝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18日對中新社記者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18日在國務院新聞中心舉行“山西·陶寺遺址發(fā)掘成果新聞發(fā)布會”,向民眾介紹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考古重大收獲,證實陶寺遺址就是最早的“中國”。該遺址的發(fā)現,將華夏文明史從夏王朝又提前300年。
  陶寺遺址重大考古成果表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在晉南地區(qū)已出現了王權和國家,進入了初期文明社會。陶寺文明的年代早于夏代,從而成為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的重要支點,對探索中國古代文明形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從1978年往后的7年間,陶寺遺址發(fā)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貴族墓葬6座,表明當時已出現王權,此發(fā)現引起海內外學術界關注。1999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合作,在陶寺的考古工作圍繞“尋找城墻”為中心。2002年之后陶寺遺址發(fā)掘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12年之后又納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工程。
  近40年來的陶寺遺址考古發(fā)掘與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遺址是中國史前功能區(qū)劃最完備的都城,由王宮,外郭城、下層貴族居住區(qū),倉儲區(qū),王族墓地(王陵),觀象祭祀臺、工官管理的手工業(yè)作坊區(qū)、庶民居住區(qū)構成,興建與使用時代距今4300至4000年。
  王族墓地隨葬的陶鼓、鼉鼓、石磬、銅鈴、漆柷等禮樂器表明史上最早的禮樂制度形成。遺址和墓地出土的銅鈴、容器口沿、齒輪形器、環(huán)、蟾蜍等五件銅器構成中國史前時期最豐富的紅銅鑄造禮樂銅器群。極可能集觀象授時與祭天為一體的觀象祭祀臺,被天文史學界認為世界考古發(fā)現最早的同類建筑。扁壺上朱書陶文雖然在釋讀為何字方面尚存在分歧,但已被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目前考古發(fā)現最早的漢字。
  王巍說,一系列的考古證據鏈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遺址的內涵、規(guī)模和等級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與堯都相當契合。在學術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陶寺遺址很有可能就是堯的都城。雖未發(fā)現一錘定音的確證,但不容否定的事實是,堯都正在通過考古發(fā)掘和研究,走出傳說時代,逐漸向信史轉變。(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