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人妻精品蜜臀一区二区_成人午夜精品无码福利_国产激情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楊振寧談科學與藝術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5-04-22
科學之美美在何處?藝術之美怎樣解讀?如何讓科學與藝術走進大眾?4月18日下午,中國美術館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教授在這里為大家主講“美在科學與藝術中的異同”。這也是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大師講大美”學術講壇的第二期講座。

科學 終極的客觀之美

楊振寧從他的專長物理學講起。他說,物理學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鉆研的人們對于美的感受也是在一層層的推進中不斷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物理學對于宇宙結構的了解,最后的最后就是一組方程式,這就是一種大美??梢哉f這些方程式就是造物者的詩篇,它們用最簡單濃縮的語言掌握了浩瀚的宇宙時空。

楊振寧說:“詩人對于科學的美也有過一些描述,英國大詩人威廉·布萊克這樣寫:‘一粒砂里有一個世界,一朵花里有一個天堂,把無窮無盡握于手掌,永恒寧非是剎那時光’……抑或是西晉文學家陸機所寫的‘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這些都是用詩人的語言描寫了對于宇宙結構的物理學的美,是一種力量的美?!?br/>
說到這里,年近93歲的楊振寧先生放慢了語速:“可是這樣的描寫還不夠,他們所要歌頌的,是崇高美、靈魂美、最終極的美。遠在沒有人類的時候,科學之美就已經(jīng)存在并映照宇宙的發(fā)展。最終極的美是客觀的美,是與人類沒有刻意的關系的。這與莊子所講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有異曲同工之妙。”

藝術 人類的創(chuàng)造之美

藝術跟物理學不同,沒有很清晰的發(fā)展過程,但事實上,人類對于藝術的了解遠遠早于對科學的了解。楊振寧說,我們看一件商代的青銅犀牛和青銅觚,犀牛是直覺的美,銅觚的美是抽象型的,犀牛的美是形似的美,銅觚是神似的美。與科學中終極的美不同,在藝術里,沒有人類就沒有藝術,也就沒有藝術中的美。換句話說,科學中的美是無我的美,藝術中的美是有我的美。

唐代畫家張璪曾這樣形容藝術: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楊振寧說:“這兩句話確實是概括地描述了藝術真正的精髓,確實道出了人類怎么感受到藝術中的美。塑造青銅犀牛的人是外師造化,它的美是因為這個創(chuàng)作者看到了一個真正的犀牛,所以這是一個寫實的美。而青銅觚是一個中得心源的美,它的曲線用幾何學的語言來講叫作雙曲線,商朝的人當然不知雙曲線為何,可是他直覺地知道了這個抽象的美,這就是從心里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是一個寫意的美?!?br/>
美術館 讓科學遇到藝術

科學追求的是認識和理論,以及理解造化,從而在這些認識中窺見了大美。藝術之美的存在與之相同之處就在于順應了造化的發(fā)展方向,如果藝術向著完全背離造化的方向發(fā)展,將會與美漸行漸遠。當今的社會科學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可這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最終的美嗎?

如何將科學與藝術融入大眾的生活?面對臺下熱情的聽眾,楊振寧說,理解和欣賞科學與藝術之美,有賴于社會公共機構的科普工作。讓大眾深入淺出地了解科學的奧秘與藝術的深度,同時感受到科學與藝術中不同層次的美,是我們需要解決并奮斗的方向。

楊振寧說,在這一點上,中國美術館已經(jīng)做出了他們的努力。近年來,中國美術館勇于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形式、機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面向不同受眾群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宣傳活動,增加了人民大眾對于美術含義以及它與人類其他活動之間關系的理解,極大地發(fā)揮了中國美術館“審美教育大課堂”的作用。

講座開始前,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致辭中表示,全民素質的提高,公共藝術教育是一個重要途徑。文化的發(fā)展,有高原才有高峰,而高原的基礎是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對文化的認識。作為美術館應當將當代的文化資源以美的形式傳播,使中華美學精神和民族的人文理想能夠滋潤大眾,讓文化大師美的境界具有宏觀的引領作用。

從2015年起,中國美術館從“藝術講堂”中細分推出“大師講大美”學術講壇系列講座這一高端學術類公共教育新品牌。吳為山說,中國美術館將秉持推廣社會美育的使命,推出更多的“大師講大美”講座活動,邀請各界大師前來演講,從各自角度與聽眾探討美育,弘揚大美,讓中國美術館成為公眾欣賞真美、感受大美的課堂。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