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眼中不能犯的錯誤:德薄位尊 智小謀大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4-06-06]
以精研佛心、道丹、行表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幾年前走了。他是在蘇州太湖他所辦的太湖大學堂安詳?shù)刈叩?。人走了,他的道德學問卻為世人所景仰,獲后人贊譽。
南懷瑾熟習經(jīng)史子集,貫通東西文化,他用“經(jīng)史合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他的文章不是高頭講章,不是故炫博學,不是巧言嘩眾,而是以通俗、生動、深入淺出的風格令人愛讀。一本演講錄——《論語別裁》風行海內外便是明證。
對南懷瑾,會有研究的專人,我讀他的著作,談不上有深刻的體會,但很欣賞他有關做人的三個錯誤是不能犯的警言——
“人有三個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這三種錯誤,是提醒做人的哲學。人生是個大舞臺,這舞臺上有各種各樣的角色,除了為衣食而忙的人,最精彩最多樣化的是為名利而忙的人,這些人常常不是赴湯蹈火就是鋌而走險。于是他們也給世人做了一個個“范例”。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或政治行情,包括那些有頭有腦有臉面的大小弄權者,不少是反南懷瑾的告誡行事的。他們追求的是名利,追求的是虛假的聲譽,逞強的是不符能力的權位。流風所至,文化學術界也多有犯三錯的知識分子,假學歷、假文憑、假履歷、假論文等等,泛濫成災,不一而足。為了提醒和警示后人,南懷瑾就把這些人言行中蘊含的思想搬到書本上去了。不過,警言往往對惡人無用,對善者倒有用。對于善者來說,警言會使他們省悟,從而堅定善的信念;對于惡者來說,勸誡的作用不大。
“名為公器”是嚴肅的行規(guī)?!肚f子·天運》中引老子的話:“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唐代詩人白居易對此也有所領悟,他曾寫《感興》的詩,說“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
南懷瑾提出做人不能犯三錯,是他平生閱歷所得,觀察世事的良言,在他所撰的《論語別裁》中多有分析,但遺憾的是他未能就此作出進一步的發(fā)揮。我想,書面上的警言是現(xiàn)實的反映,人生安身之計是對法律的敬畏和人性的良知。這些書本上的警言不乏善意,勸人學好不要學孬,愿有善報不要惡報。這也是南懷瑾發(fā)出警告的一個出發(fā)點。中國古人是講“人本”的,莊子說“人一生與憂俱生”,說一個人一降生到世上來,就同憂患一同帶來。還有一句話說得更好,“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很多哲人滿懷憂患,以佛心普度眾生,可惜,很少有人能借鑒這些警言。細想起來,還是“述而不作”的孔子自有點高明之處,他周游列國,有志于為官治天下,但到處碰壁行不通,看到那個時代不宜他施展才學,最終自惕于名位,于是退下來講學,并為此嘆息:“手無斧柯,奈龜山何!欲望魯而不見,歸而任教。”孔子這番嘆息,是知道自己無名正言順的職位,想到在魯國從政而不可得,只好回頭從事教育以培養(yǎng)下一代,教化年輕的學生,傳播種子。最后培養(yǎng)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其中有不少是治國、治商、治學的良才。他的目的達到了。所以他死后,門生都尊稱他為“圣人”?!?何永炎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