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青銅器集散地調查:不打擦邊球就沒生意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2-05-10]
仿古青銅器集散地洛陽煙澗村調查
不打擦邊球就沒生意(調·研·文物仿制產業(yè))
核心閱讀
河南洛陽煙澗村,中原地區(qū)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卻因為一份“地圖”而成為焦點——某網站發(fā)布的“中國文物造假地圖”,稱洛陽市伊川縣煙澗村是中國青銅器“造假”重災區(qū)、集散地。
在煙澗村,“伸手一摸就是兩漢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東漢馬踏飛燕、東周天子駕六、戰(zhàn)國方鼎、春秋蓮鶴方壺……這些聲名顯赫的珍貴文物如何在這個村莊一一再現(xiàn),并流通到全國?全國聞名的河南青銅器,到底是造假還是仿制?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進了煙澗村。
目睹
家庭式作坊遍布全村,工藝簡單,“只要看一遍,誰都會做”
步入河南省伊川縣煙澗村,在馬路邊和村民家外墻壁上,隨處可見“出售青銅器”、“批發(fā)天子駕六”等招牌;穿行村中,拋光機和電焊發(fā)出的尖嘯聲不絕于耳,燒爐子的煙囪冒著黑煙。
煙澗村因出產仿古青銅器而聞名中國甚至世界。網絡有數據稱,該村的專業(yè)加工戶達300多家,從業(yè)人員1880余人,年創(chuàng)產值9000余萬元,有東漢馬踏飛燕、東周天子駕六、戰(zhàn)國方鼎、春秋蓮鶴方壺及壁掛、仿古臺燈等1000余種產品。這些產品在東南亞地區(qū)很搶手,美、英、日、加、法、德等國的商人也非常喜愛煙澗的仿古青銅器。
煙澗村村支書方智科說,煙澗村共有近800戶人家,制作青銅器的有200多家,青銅器制作成為這個村的支柱產業(yè)之一。但很多工廠還都是家庭作坊,規(guī)模都不大,工人多是自己家人。
事實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存在為數不少的“青銅村”、“仿古村”,村子里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制作青銅器,每天,難以統(tǒng)計的仿古青銅器從這里流向全國和世界。
伊川縣周鼎仿古工藝有限公司是煙澗村里可以稱得上企業(yè)的一家大作坊,一座四層樓的店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古董”,有各種方鼎、天子駕六,同行者笑言,“伸手一摸就是兩漢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
進門柜臺上,層層碼放的銅器銹跡斑斑,猶帶泥土。打眼一看,還真覺得滄桑撲面。另外一側,擺放著一門小炮,有幾分古意,赫然鑄有銘文:太平天國丙辰陸年造。老板并不諱言,說客戶不滿意這些仿品,嫌銹做得不好,只肯買走明晃晃的銅器,自己做銹?!翱腿酥灰苣脕碚掌?,我們就能按樣子做出來?!?br/>
店面后院是作坊,幾名工人正焊制一條銅龍。在老板帶領下,記者參觀了全套工藝:用蠟雕刻胚胎,用細泥漿灌造模具,用火燒硬模具,用坩堝熔化收來的破銅爛鐵。因為熔點不同,銅汁以外的雜質自然漂在表面。最后,用舀子把銅汁灌進模具里。老板笑著說,只要看一遍,誰都會做。最近他們的業(yè)務也在擴展,工棚里,有兩人在用泥巴制作名人雕塑胚子,是某單位定制的人物銅像。
走出周鼎公司,沿路兩旁都是家庭式作坊,在一家打著批發(fā)天子駕六的作坊里,村民李柏黨正帶著家人制作天子駕六。李柏黨說,他制作工藝品已有10多年,家里還有5畝多地,農忙時就停工,閑時再干,比出去打工好一點。
溯源
從單個“創(chuàng)始人”發(fā)展到“產業(yè)化”,多數家庭年賺三五萬元
村支書方智科告訴記者,村里最先制作仿古青銅器的“老祖宗”,是今年71歲的方興慶老人,被公認為是煙澗村青銅器制作的創(chuàng)始人。
方興慶說,上世紀70年代,當村里人還在吃大鍋飯時,他已經開始做起倒賣古董的營生。1963年,他收來一面殘破的青銅古鏡。為了賣出價錢,他要修好它。經過實體雕刻、模具制作、青銅器配方、澆鑄、雕刻等多項試驗后,方興慶漸漸摸索出了規(guī)律,并成功地制作出仿戰(zhàn)國時代的“牛鼻象背銅鏡”。方興慶將此鏡交給一名文物工作者看,文物工作者居然沒認出這是“現(xiàn)代”的東西。方興慶興奮極了,這時候,他想的不再是倒賣古董,而是仿造。
1965年,方興慶又從一個民間藝人處偷藝學來了“鎏金”工藝,這樣,僅一個銅鏡就可以賣到上千元,方興慶成為村里名副其實的富豪。方興慶制作的860公斤的仿古銅鐘,至今還在濟源的王屋山上掛著,他制作的眾多青銅佛像,成為許多景點的“亮點”。
但方興慶假貨真賣的仿制品給自己帶來了麻煩,古董販子買走后又轉手賣給下一個古董販子或藏家。一些灰色交易被警方查獲,順藤摸瓜找到了方興慶?!拔艺f我是做仿制品,不是古董,警察也沒辦法?!狈脚d慶不止一次被罰,銅器被沒收,不過他會再起爐灶。一來二去,被抓的次數多了,也就沒人愿意抓他了。
隨后,仿制青銅器的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多了起來。方興慶說,新入行的年輕人敢干,小物件做著不賺錢就做大件。從三五斤的青銅器,變成幾千斤的大家伙。至于模型,很少人看到過真古董,幾乎全是按照畫冊上的圖片翻模。反復試驗,毀了再做。也有人干脆跑到北京潘家園市場,偷偷買個成品,回家翻模。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青銅器作坊變成幾十家,“產業(yè)化”形成,村里出現(xiàn)了專門賣石蠟、漆料的,甚至連模型都有了專門供貨商。一個人每年賺兩三萬元,多數家庭年賺三五萬元,少數作坊能賺幾十萬元。
方興慶說,現(xiàn)在鄉(xiāng)親們制作仿古青銅器的隊伍擴大了,制作工具先進了,制作技術也進步了,很多人也因此擺脫了貧困,這是一件讓人很欣慰的事情。如今,煙澗村有人專門在外地講課,傳授青銅器仿造“秘方”。還有件事讓村里人驕傲,上海世博會時,有政府部門出錢仿制后母戊大方鼎參會展覽。
針對網絡上關于造假的質疑,村民們則大呼冤枉:制作工藝很簡單,銷售渠道公開透明,咋能說是制假、售假?伊川縣有關部門也是這種態(tài)度:仿古工藝品與出土文物,不能混為一談,如果拿工藝品當文物,不是水平太低,就是心術不正。
困惑
進村的客戶少了,原材料價格在上漲,正準備打造仿制產業(yè)園
煙澗村人明顯感覺到,這兩年生意不好做了。周鼎公司當家人周長海說,進村的客戶少了,原材料的價格也在上漲,黃銅價格最貴時漲到20多元一斤;訂蠟模的錢,從幾百元漲到一兩千元;還要加上手工、石膏、漆料以及作舊的成本。在這樣的困境下,村里有100余家停火歇業(yè)。
李柏黨說,手藝不精的作坊被淘汰是正常的事,符合競爭規(guī)律。煙澗村的產品還很粗糙,發(fā)展方向必須是精細鑄造。但村民投不起錢,政府不扶持,遭遇了一些困境。周長海認為,仿古青銅器的宿命,仍然是這只腳踏進工藝品行,那只腳還在古董行里,不打“擦邊球”就沒有生意。但他們對客戶從來都說是仿制品,至于購買之后把這些東西當做什么東西處置,那是別人的事情,與村民無關。
煙澗村所在的伊川縣葛寨鄉(xiāng)鄉(xiāng)長孫剛標說,由于銷售渠道不通暢,這些仿古青銅器無法走得更遠。而且,有些農民缺乏文史、美學等相關知識,制作的仿古青銅器非常粗糙,甚至比例失調,讓人看著別扭;有的不知道一些細節(jié)的重要性,隨意增減文字、線條,失去了“古韻”。
據他說,為了引導該行業(yè)走向規(guī)范和創(chuàng)新之路,鄉(xiāng)里正準備在煙澗村規(guī)劃仿制工藝品產業(yè)園。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