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人妻精品蜜臀一区二区_成人午夜精品无码福利_国产激情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fā)現

誰發(fā)明了洛陽鏟? 何時成為盜墓者重要工具?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2-04-24





  有沒有可以追溯的發(fā)明者?

  洛陽鏟在考古文化史上應當有怎樣的地位?

  洛陽鏟,其貌不揚。瓦形金屬鏟頭長25厘米,徑4厘米,裝有長約兩米左右的白蠟木桿。連鏟帶桿,一般長度在2.8米至3.1米之間。木桿頂端穿以繩索,單人操作,卻可以打出10多米至20米深的探孔。它以簡單、實用、效率高,而享譽世界考古界,被稱為中國人又一項了不起的發(fā)明,是刺破陰陽兩界的“利劍”。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洛陽鏟在考古文化史研究方面,一直是個空白,也許是因其過于簡陋而備受冷落吧。其實,無數史實證明,最簡單的,往往是最有價值的。指南針簡單嗎?它卻改變了世界。

  洛陽鏟究竟是怎么發(fā)明的?有沒有可以追溯的發(fā)明者?洛陽鏟在考古文化史上應當有怎樣的地位?揭開這些謎團的人,就是著名洛陽鏟研究學者趙振華。日前,記者電話采訪了趙振華先生。

  花甲之年的趙振華,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在洛陽從事田野考古和博物館工作30多年,曾任洛陽古代藝術館館長、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發(fā)掘股長,參加和主持了西周鑄銅遺址、東周王城遺址、隋唐城遺址和周漢唐宋墓葬以及燒窯糧倉的發(fā)掘,出版《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研究》、《洛陽關林志》等專著10余部,現為洛陽師范大學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提起洛陽鏟,趙振華研究員興致勃勃,侃侃而談。

  洛陽鏟PK荷蘭鉆

  趙振華說,洛陽鏟在田野考古中的獨特價值被國際考古界所認識,應該說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河南商丘一座東周時期的城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將自然科學技術運用到考古學研究已逐漸普及。比如,野外勘測儀器很輕便,勘測效率也不錯。在地面勘測方面,利用大地電阻率儀、磁性儀、探地雷達等先進儀器勘測古城墻、古墓、古河道、王陵和宮殿區(qū)等也多有收獲??罩锌辈炖眯l(wèi)星、航空遙感技術及計算機圖像處理方法、圖像目視解釋及地學相關分析技術等結合地面驗證,也發(fā)現了新遺址和墓葬等。中美聯合考古,可以說是新舊考古技術一起上,經過6年努力,探明了古城遺址。其中,洛陽鏟功不可沒。在洛陽鏟PK荷蘭鉆中,洛陽鏟表現非常出色。

  參與工作的我國考古學家高天麟在洛陽對趙振華說,洛陽鏟雖然簡單原始,但輕便靈活,經濟實用,解決問題的效率高。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考古測量實驗室教授拉普(Rapp,Geoge Jr)說,在調查項目中,我們詳細地設計了一個鉆探地下考古遺存的方案。實踐證明,荷蘭鉆因鉆探速度太慢而不適用于大面積鉆探。洛陽鏟以其經濟實用而被大量應用,再加上訓練有素的探工的熟練操作,鏟探獲得巨大成功。正是利用洛陽鏟,經過2000多次鏟探,我們發(fā)現了洹北商城。

  就探尋地下文化遺存的方法,拉普教授說,我們曾嘗試使用地球物理調查方法,然而事實證明鉆探方法更為實用,并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成功。鉆探方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鉆探提取的土樣全部來自地下,而地下正是記錄考古學文化的資料庫,即使是土色的變化也包含大量信息。

  拉普教授認為,洛陽鏟是一種經濟實用的田野調查工具,同時它將對遺跡的破壞度降到了最低點。因此他提議在田野調查中應大力推廣洛陽鏟,為考古發(fā)掘提供既快又準確的信息。

  洛陽鏟在考古中的杰出表現不勝枚舉,比如,陜西省西安市唐長安城址的鉆探,通過鉆探辨土,結合歷史文獻,研究分析,繪制出唐代長安城城墻基址復原圖。又如,陜西東周秦公大墓、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坑、西漢陽陵等重大考古發(fā)現,無一不是洛陽鏟立下的頭功。

  洛陽鏟因何產生?

  洛陽鏟的獨特價值在國際考古界被廣泛認識,使趙振華感到作為一個中國洛陽的考古工作者肩負的責任,于是,他傾心于洛陽鏟這一冷門課題的研究,30多年鍥而不舍。

  趙振華的研究追溯歷史根源。1840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古老的中華帝國在列強的堅船利炮轟擊下,千瘡百孔,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洋賊寇也開始了對中國瘋狂的文化侵略和文物劫奪。尤其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等,無數國寶文物慘遭洗劫。外國人搜刮中國文物之風也以此為開端。近代洛陽大規(guī)模盜掘古墓之風也根源于此,盜墓的重要工具——洛陽鏟便在這特殊的歷史年代應運而生了。

  為什么近代大規(guī)模盜掘古墓之風從洛陽刮起呢?

  趙振華說,這是因為洛陽具有獨特的地理風貌和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明代萬歷年間,有一位叫王士性的浙江臨海人,曾在河南等地做地方官,見多識廣。他撰寫《廣志繹》記錄各省地理風俗。他在書中說:“洛陽水土深厚。周、秦、漢王侯將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長里余者,明器多用金、銀、銅、鐵,今三吳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陽?!彼€提到一些出土文物,由此看來明代洛陽邙山就有盜墓風氣。因為邙山被歷代王侯將相視為風水寶地,厚葬于此者眾多,往往是一座墓葬下面或側下方還有墓葬。

  羅振常在《洹洛訪古游記》中說,清朝末年,洛陽邙山馬坡村民盜掘古墓,挖出了很多古物,一些北京的古董商經常乘坐火車來洛陽,就住在火車站(現在的洛陽東站)的客棧,到馬坡村挑選購買各種古物。由此可以看出,這個村的盜墓風氣開得很早也很盛。

  1905年至1909年修建汴洛鐵路,通過邙山南麓,工程動土,毀壞了一批古墓。來華的西洋人爭相搜集購買出土古物,中國的古董商聞風而動,大肆搜索倒賣,以求獲利。自從古物能賣錢,邙山山麓一代的村民,多在大雨之后,三五成群負镢荷鋤,漫山遍野地搜尋塌陷的古墓。古墓距今年代久遠,除冢墓還保留著大小不等的封土堆外,一般在地面上已看不到任何痕跡。因斷崖崩落或地面塌陷而暴露的只能偶然發(fā)現。因此在盜掘前,找出古墓的準確位置,在耕土或撓土層下找出墓道或墓口是關鍵。盲目的挖掘,往往徒勞無獲。經常在曠野找墓,使盜墓者逐漸掌握了辨別各種土壤的技能。

  2004年,原洛陽市洛北區(qū)鉆探公司技術員、72歲的小李村人馬積善對趙振華說,上個世紀40年代,他在邙山挖古(盜墓),三四個人搭成一班做活,就用一把馬蹄形鏟探墓。一天能打30個孔。

  1936年,地質學家袁同禮前往洛陽查勘盜墓情況,他報告說,洛陽為吾國舊都,古跡甚富。近年來出土古物,以銅器為大宗。私行盜掘者,幾成一種職業(yè),并發(fā)明一種鐵錐,專作采試地層之用。沿城北邙山一帶,盜掘痕跡,不計其數……人各執(zhí)鐵錐,分區(qū)探試,偶有所獲,則歡呼若狂。

  近代知名學者、民國時期河南大學校長王廣慶,是洛陽新安縣人,他在實地考察后撰文記載:掘古物用器,名為瓦鏟,重七八斤,鏟端鐵刃為筒瓦形,略如打紙錢之圓鑿,圍徑約三寸而缺一口,后施長柲,用以猛刺土中,土自鏟心上出,頃刻之間,鑿穴深可尋丈。先以瓦鏟錐地取土,驗其色質。其土層色質松散而不規(guī)則者,知為古代已動之土,古物往往出焉。其堅整而純一者,則原始老土,決其必無所有,乃易地再掘焉。

  20世紀30年代,李健人云:“有一種專以掘發(fā)古墓為職業(yè)之人,有累世父子相傳,至數代者。以鐵鏟(長木柄,端置鐵制圓鏟,口徑寸余,中孔)試墓地之土色,即可辨明其為何代之墓,并有無貴重之物,他處所未聞也?!?br/>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