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會不保真是行業(yè)慣例 “打眼”別“聲張”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1-06-02]
今年嘉德春拍,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55億元人民幣成交,創(chuàng)造了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新紀錄,掀起拍賣業(yè)界狂瀾。5月30日文化部發(fā)布《2010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指出,2010年中國排名全球第一,無疑再次給藝術品市場注射了一枚“強心針”。但記者了解到,市場交易中形成了類似“賣假不退”、“拍賣不保真”、“古玩不打假”等所謂“行規(guī)”。即便是在拍賣會上,投資者仍需謹防“打眼”(收藏行話,指沒看準東西被人蒙了)。
億元時代拍賣盛宴來臨
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1694億元,比2009年增長41%,拍賣藝術品30萬件,總成交率75%,總成交金額達589億元,比2009年增長了177%。2010年我國藝術原創(chuàng)作品和古董藝術品的交易總額為989億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3%,首次超越英國上升至全球第二位。
自去年以來,各大拍賣會你方唱罷我登場,創(chuàng)造了億元時代的拍賣盛宴。永樂春拍總成交額創(chuàng)造了共1.8億元人民幣的總成交額,超出去年秋拍的歷史最高記錄;香港佳士得現代藝術成交4.84億港幣(約4億元人民幣);嘉德春拍總成交額更是創(chuàng)下53.23億元的佳績。
拍賣會并不保真
我國《拍賣法》規(guī)定,拍賣公司有“不保真”免責條款。對于“拍賣會不保真”的行業(yè)慣例,拍賣雙方一直存在爭議,一部分競買人認為,拍賣公司作為專業(yè)機構有義務對拍品真?zhèn)芜M行鑒定并提供保證;但拍賣公司則認為,拍賣前的預展已經為買家提供了解藏品的機會,因此買家應該風險自負。
花小錢買了大寶貝,這在藏界叫做“撿漏”,而花大錢買了贗品,叫做“打眼”。無論是“撿漏”還是“打眼”,按照規(guī)矩,都不得聲張。拍賣界的邏輯是,你100元買的東西,轉手賣了1000萬元,賺的錢會不會和當初的賣主分呢?當然不會。同樣,高價買了贗品,在行業(yè)里也算正常,一位藏家說:“誰沒有走眼的時候?打掉牙也要往肚子里吞啊?!?br/>
“打眼”和“撿漏”是藝術品收藏不可分割的兩面,正因為如此,一些資深藏家表示“想得開”,“打眼”和“撿漏”歷來就是收藏的一部分,市場中有真真假假才好玩。因此,入場前只考慮資金安全而要求拍賣方保真不現實。收藏火了,投資者入場前做好功課才是王道。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