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瓷質小塔擦
筆者藏有一方白瓷小佛塔“擦擦”,通高3.8厘米,底部直徑3.5厘米;為白瓷胎,表面沒有掛釉,佛塔分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部呈圓錐形,模印三層,其下束腰圓形。底部有一個梵文的戳記,經(jīng)辨認為種字文“嗡”字。
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史金波先生所著《中國風俗通史》(遼金西夏卷)可知:西夏的擦擦是一種用活佛的骨灰與泥土摻混在一起制作而成的。在西夏黨項族人心目中,擦擦有著神圣的地位。
正由于它的名貴,一般人很難得到,歷史上只有大師們的親屬,以及官宦、貴族才可受賜。西夏塔形擦擦的制作年代,因缺乏史料,目前尚無定論。但根據(jù)目前考古發(fā)掘得出的結論“西夏晚期盛行藏傳佛教,現(xiàn)存的西夏佛塔,多藏有小泥佛和小泥塔”來看,西夏瓷質塔形擦擦的年代也應該在西夏晚期。
從上述資料可知,筆者收藏的這方瓷質小塔擦,應該是放在佛塔或是大型銅佛像中的“神物”。為何在寧夏南部地區(qū)的海原縣有藏傳佛教的瓷質小塔擦出現(xiàn)呢?
據(jù)歷史資料,黨項族原居住在今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區(qū)的交界地區(qū)。隋末唐初,羌族中黨項開始興盛起來。它占據(jù)的地區(qū),“東至松州,西接葉護,南接春桑,北鄰吐谷渾,有地三千里”。他們以姓氏作為部族的名稱,過著“不知稼穡,土無五谷”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藏文《智者喜宴》中說:同唐朝文成公主結親、至今傳為佳話的藏族首領松贊干布“曾娶五個王妃,其中一個就是弭藥王之女茹雍妃潔莫尊”。神秘的“弭藥”就是黨項。
黨項族與吐蕃族關系非常密切,受其影響也極深。故瓷質小塔擦在海原發(fā)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以往在諸多資料上見有多處關于西夏小泥塔“擦擦”的出土,數(shù)量都比較多。如1987年寧夏青銅峽一百零八塔出土了一些模制“擦擦”小佛塔,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出土了107座“擦擦”小佛塔等。但是作為瓷質的小佛塔“擦擦”雖有記載,尚沒有出土報道過的資料,且有戳記的更少,因此這方西夏瓷質小塔擦更加彌足珍罕。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