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小名家書畫價格倍升 收藏出現地方走向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7-10-17]
“這些小名頭書法以前也不過千把元,現在沒有五六千元都拿不下了”,一位剛剛參加廣州一小拍的收藏人士慨嘆太多買家與他爭奪,令他最后要花上等于預期數倍的價格才能買下心頭好。剛剛結束的廣州藝拍33期拍賣會成交旺盛,總成交額超過200萬元,為廣東今年的秋拍開了好頭。
印章專場100%成交
據了解,本
次拍賣成交率在70%以上,其中瓷雜類成交為75%,成交70萬元,書畫成交率為70%,成交130萬元。
由于北京奧運會的“中國印”激發(fā)國人對中國傳統(tǒng)印石文化的熱愛,本次拍賣推出的同一藏家珍藏的印章也吸引了許多買家的爭奪。該批包括壽山石、芙蓉石、青田石以及銅等材質在內的印章,大多為何秀峰、張祥凝等名人所刻,一開拍就引來了藏印愛好者的激烈競拍,結果全部無底價起拍的印章幾乎都以數千元的價格成交,并100%成交。
廣東收藏逐漸出現地方走向
在書畫專場中,臺灣藏家珍藏的于右任等大家的書法作品都拍得了好價錢,而晚清民國的廣東小名家書畫作品也受到買家空前的追捧。如王寵惠的書法以500元起拍,成交價為11000元;孔德誠的書法起拍價為500元,成交價卻被追高到15000元;以無底價起拍的盧子樞畫作竟然一路走高到20000多元,其書法更是以9000多元成交,而在此之前其市場價位不過在5000元左右。
據一位收藏行家表示,許多以前市場價為1000多元的廣東晚清、民國作品,在拍賣市場上拍出至少5000~6000元的價格,證明隨著收藏人士對廣東歷史的了解,開始關注本土名人書畫,許多廣東名家作品的收藏逐漸出現“地方走向”。
不過,有行內人士表示,珠三角的名家市場已逐漸上升,潮汕地區(qū)的許多文化名人卻仍未被肯定,如本次拍賣的黃史庭、孫文斌、蕭立聲等人的作品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