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鋪與當票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04-07-07]
當鋪,亦稱典當鋪,也有質庫、質肆、質押店、解庫之稱,是舊時專門以收取衣物、首飾等動產(chǎn)作質押,向質押者發(fā)放高利貸的店鋪。當鋪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xiàn),當時主要由寺廟經(jīng)營。當時,佛教興盛,寺廟經(jīng)濟實力雄厚,積累了大量錢財用來放貸牟利,于是產(chǎn)生了經(jīng)營抵押放款的質庫。至宋代,當鋪逐漸轉為民間經(jīng)營。
當鋪收取當物,付給收據(jù),作為贖取當物的惟一憑證,這就是“當票”。當鋪對當票管理很嚴,專門刻版印制以防假冒。當票上面印有當鋪名稱、地址、抵押期限、抵押利率等內容,交當物人收執(zhí),到期憑此贖取當物。當物人如急需用錢,也可將當票出賣。
當票上除印有上述固定的內容外,還有手寫的文字,如有關當物名稱、質量、數(shù)量、典當金額等內容,字體采用本行業(yè)的特殊文字。這種文字稱為“當字”,只有當鋪內部的人才能辨認,外行人(就連一些書法家)都很難辨識。文學名著《紅樓夢》第57回有一節(jié)描寫了林黛玉、史湘云因不識當票而遭眾人恥笑。其實這并不奇怪,因為當字比草書還草,字體又別具一格。俗語有“當?shù)曜钟蓄^無耳”之說,確實難以識別。如當票上常將“衫”字寫成“彡”字,將“襖”寫成“夭”字,“棉”字寫成“帛”字;又如把“皮袍”寫成“皮夭”,“花梨紫檀木”寫成“紫木”,玉器寫成“假石”等;再如銀錢數(shù)字都是用“壹”到“拾”的大寫,第一個字特別大,下面的數(shù)字又草又密,簡直像畫符一樣。當票上采用這種神秘文字,其目的一是可以防止第三者冒領,通過詢問物件形狀及質典數(shù)字等,進行真?zhèn)伪鎰e;二是當鋪有本店的特殊文字,可以作為本店的特色。
最近,筆者偶然購得一張民國時期的當票(見圖)。該當票紙質為白色純棉紙,長19.5厘米,寬13.8厘米,黑色印刷。圖案為標準契券格式,分天頭和地格兩部分。天頭內書當鋪名“元隆”、地址“四岔樓街”。地格內文字內容從左至右分別為:“執(zhí)帖人××今因急用將己物當現(xiàn)銀幣大洋壹拾元。奉今出入均用現(xiàn)銀幣,每月叁分行×,期限拾捌個月為滿,過期任鋪變賣,原有鼠咬蟲蛀物主自甘,此帖為照”,末行為出票時間“民國廿一年九月卅日”。這張當票上的當物名稱、數(shù)量、質量、典當金額及年月日等文字均為手書,字體較潦草,該當票上當?shù)木烤故鞘裁次锛?,就有待于行家指點。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