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胡子和漫畫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4-06-23]
記得華君武繪有一幅漫畫,諷刺考古學家考證李自成的胡子是往上翹還是朝下垂的。李自成的起義自當是歷史學家關注之所在,不關注農民革命的種種,而關注其領袖人物的胡子,理當諷刺。其實早在18世紀,孟德斯鳩就已經在《波斯人信札》中諷刺過這種無聊,無奈歷史學家中仍不乏這類現(xiàn)象,譬如三十年前就有權威人士“研究”杜甫嗜酒不亞于李白云云。但是最近見到一幅《魯迅先生漫像》(《開卷》2003年11月號),卻不由我想起華君武的這幅畫了,覺得胡子也并非不該“考證”的。漫像畫的魯迅,有著濃濃的胡子,八字式,很威武的樣子??墒沁@與我的記憶不一。魯迅的胡子是怎樣的呢?從現(xiàn)在常見的照片看,是一字式。倘欲引經據(jù)典,有先生的自我寫照在:
今天喝茶以后,便看書,書上沾了一點水,我知道上唇的胡須又長起來了。……我又要照例地剪短他,先免得沾湯帶水。于是尋出鏡子,剪刀,動手就剪,其目的是在使他和上唇的上緣平齊,成一個隸書的一字。(《墳·說胡須》1924年10月30日)
但我轉念一想,這不是“漫像”么?漫像也者,自可以“漫”的。一字式改成八字式,大概也不妨,這是畫家的自由。然而忽又想起堀尾的漫像來,據(jù)說是為魯迅生前首肯,因而被收進1937年第一版的《魯迅全集》中。于是找出,一看,這日本畫家似乎很謹慎,他沒有改,一字式的胡子赫然在目。還有頭發(fā),直豎著,與魯迅的“板刷頭”相一致。因此想,畫家作畫,第一步當是“格物”,物尚未“格”,又如何變形,如何傳神呢?我因此又翻看幾位肖像漫畫家的作品,例如前些年出版的蔣文兵《世界名人百圖》(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其中的托爾斯泰、卓別林,一個是下垂的大胡子,一個是鼻下的小胡子,對照照片(卓別林是劇照),好像都沒有“漫”到變更胡子式樣的。假如也一律改成八字式,不知將怎樣……于是,我忽又醒悟過來:原來漫畫并不能隨心所欲,“漫”無準則的。也還是那句老話,藝術以至漫畫的生命在真實。
如此看來,胡子于考古學家固然毋須注意,而于畫家,卻必須重視。其實,這又豈僅是一個胡子問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