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人妻精品蜜臀一区二区_成人午夜精品无码福利_国产激情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您的位置:首頁 > 收藏投資

流失文物怎樣“回家”?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2-11-06
  出錢買文物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人關注。8月24日至9月1日,“銘心絕品———兩晉隋唐法書名跡特展”在故宮展出,吸引了八方游客,其中,故宮博物院以2200萬元“天價”收購的書法作品《隋人書出師頌》格外搶眼,因為,從收購《出師頌》到展出,各界爭議一直不斷。我們暫且放下爭論,去探究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我國流失海外的大量文物,到底應該怎樣收回?
  文物流失集中在四個年代

  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宿白先生說,我國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現在很難統(tǒng)計。我們通常說的流失文物是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世界列強以戰(zhàn)爭手段從我國掠奪的或一些人通過不正當貿易等途徑帶走的珍貴文物。

  “弱國無外交,弱國也談不上文物保護?!敝腥A社會文化發(fā)展基金會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主任張永年說,文物大量流失是國勢衰微的結果。據他介紹,文物流失主要集中在四個年代:一是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從圓明園搶走大量文物,數量已無法計算;二是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掠走大量文物,如《四庫全書》、《永樂大典》等;三是民國初年,溥儀帶著許多字畫、圖書等文物出宮;四是二戰(zhàn)時期,日本侵華造成了我國大量文物流失。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tǒng)計,中國流失文物數以百萬計,精品即達幾十萬件,至少分布在47個國家。收藏中國文物規(guī)模比較大的博物館有: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遠東古物博物館、美國佛利爾私人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館、俄羅斯圣彼得堡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等。

  回流文物,已成最大賣點

  如今,100多年來中國文物持續(xù)外流的狀況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回流文物逐漸成為國內文物市場上的最大賣點。1994年,北京翰海藝術品拍賣公司舉辦第一場文物拍賣會,當時境外拍品不到拍賣總量的5%,而此后從國外回流的拍品數量逐漸增加,現在已經超過總量的20%以上。

  這兩年,文物的回流出現數量多、質量高的新趨勢,2002年達到一個高峰,有人稱之為“文物回流年”。當年全國成交的8796件文物,海外回流的約占3000余件,遠遠高于往年。成交價超過百萬元的有25件,這25件的總值達1.21億元,占全國總成交額的16.5%。

  中貿圣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易蘇昊告訴記者,我國正在形成一個民間收藏群體,而且需求量越來越大,這是一個好現象,“經濟實力增強了,才會有海外文物回流,這是我國經濟發(fā)展和文明程度提高的結果”。據易蘇昊介紹,目前的收藏群體中既有實力雄厚的企業(yè)家,也有工薪階層。經濟的發(fā)展讓更多人在滿足溫飽之余還培養(yǎng)了收藏興趣,越來越多的文物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展示文化品位和經濟實力的標志。文物收藏群體的擴大促進了海外文物的大量回流。

  文物回流有三種渠道

  據張永年介紹,文物回流主要通過三種渠道:回購、回贈和通過國際司法途徑追討。目前三種渠道中以回購為主。他說,流失文物的回購,不能僅限于國家出錢,“民間回購應該成為主要方式”。因為,拍賣公司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運作程序比通過政府簡易,此外,國家的經費有限,通過民間買賣是當下最切實可行的辦法。

  對此,宿白教授認為:“我們應該多爭取回贈的方式,特別是做海外華人收藏家和友好國家人士的工作。當然,也可以通過半買半獎勵的辦法。”他說,“這樣回來的東西才靠得住?!睋榻B,2001年王處直墓武士浮雕回國就是這樣一個成功的范例,此外,美英兩國近年來也送回一些珍貴的銅器。這些案例說明回贈不是不可能,但他也承認,“確實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通過司法途徑追討也一直是我國一些民間組織在努力嘗試的。例如,中華社會文化發(fā)展基金會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在今年7月啟動的“國寶工程”行動中,就把追討龍門石窟的被盜文物作為該工程的一項首要工作。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約》規(guī)定,任何因戰(zhàn)爭原因被搶奪或丟失的文物,都應該歸還,而且沒有時間限制。張永年介紹,像云岡、龍門石窟的佛教造像,敦煌壁畫,圓明園國寶等都屬于這個范疇的文物。但許多西方國家無視國際公約,拒不歸還我國流失海外的文物。他說,我們要盡量搜集國寶如何被掠奪的證據,然后交涉,爭取無償歸還。

  文物價值如何評判

  “我們要買那些最有價值的文物,只要有能力就應該買,絕不能讓它流失海外。”易蘇昊說。至于如何判斷藝術品的價值,他說:“我們應該把鑒定的標尺放寬,盡可能保證珍貴文物不被遺失,它們的價值留待后人去檢驗?!?

  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沒有文物藝術品市場,個人想出賣文物只能賣給國家文物部門,而國家收購價格遠遠低于文物的實際價值。自從中國內地出現文物藝術品市場以后,藝術品的價格迅速飆升。2002年春季,宋徽宗趙佶的《寫生珍禽圖》以2530萬元人民幣成交,創(chuàng)下紀錄;秋季,米芾的《研山銘》以2999萬元成交,又創(chuàng)了新紀錄。中國文藝品交易市場的建立加快了文物回流的進程。

  不過,各拍賣公司也面臨嚴峻的考驗。宿白教授說,“現在的拍賣市場還不是很規(guī)范”,除了拍賣品難以保證較高的水準,有哄抬價格之嫌外,專家的鑒定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贗品、炒作、缺乏誠信成了這個行業(yè)的最大問題”。此外,貨源不足、文物人才緊缺以及相關法規(guī)的不完善也給我國流失文物的回流帶來一定消極影響。(記者 張音 蘇顯龍 人民日報 )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