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陳永鏘的之子陳志彥:做畫廊不能光為賺錢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3-07-02]
人物簡介:
陳志彥,陶藝家、藝術設計師,漁歌藝術沙龍創(chuàng)始人,著名畫家陳永鏘的兒子。他掌門的“漁歌晚唱”被業(yè)界譽為最具嶺南特色的廣州畫廊,坐落于白鵝潭畔的廣州首家文化創(chuàng)意園區(qū)信義會館,是陳永鏘指定的藝術事務官方代理機構。作為各種高端文化藝術展覽的策展人和文化項目的設計者,陳志彥在廣州藝術文化圈的活躍度和影響力受到嶺南藝術家的高度認可。
南方日報:在藝術品行業(yè),您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您怎么看待自己的事業(yè)?
陳志彥:大概說我是一個比較有藝術個性的商人吧,因為搞藝術的往往做不了商業(yè),而搞商業(yè)的往往又不太懂藝術。盡管我做的一些項目也有自己的商業(yè)訴求,希望追求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但是從長線來看,我的目標又不全是這樣。
南方日報:您代理您父親陳永鏘及其他一些藝術家的畫作,主要目標不是為了賺錢嗎?
陳志彥:準確來講,有商業(yè)追求但不刻意。因為我們沒有其它畫廊那樣的生存壓力,因此我們可以不把這當成一門純粹的生意來做。玩藝術品,應該是很雅的事,不應該像上街賣菜那樣。因此,我們盡量找價值觀和理念相同或相近的合作者。
南方日報:收藏藝術品不僅需要一定的財富積累,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積累。但是就目前的國內來說,兩者常常又是矛盾的。
陳志彥:盡管我們一直希望與那些真正喜歡藝術品的人做生意,但事實上,互相了解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因此,藝術品不應該拒絕任何人,哪怕只是為了附庸文雅,這種行為也應該值得鼓勵,因為這就是一種開始。只要他們愿意接近,就會被慢慢改變。
南方日報:你想通過藝術品來改變別人?
陳志彥:我們喜歡那種被認可的感覺。因此,我們喜歡用藝術品去與人交流,傳輸我們的價值觀。其實我們更希望顧客來買我們的藝術品,不是為了投資,而是為了消費。因為只有你去消費它,才會被它改變。
南方日報:你不希望別人通過藝術品來賺錢?
陳志彥:對很多玩藝術品的人來說,他們已經完成了財富的積累。也就是說,他們是在玩過了前面的其他游戲,才來開始收藏藝術品的。他們的目的是嘗試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對自己的財富流向作重新的規(guī)劃。如果還是抱著以前那種功利的心態(tài),天天關心它的價格漲跌,那跟以前的那些商業(yè)行為就沒有差別了。
南方日報:但藏家不可能沒有保值或增值的需求呀?
陳志彥:保值和增值應該是它的附帶價值,不應該是主要的。藝術的功能和本意不在于幫助你賺更多的錢,而是通過它特有的藝術價值讓你獲得各種不同的身心享受。只有保持這種健康的心態(tài),我們才會減少投機行為。
南方日報:那你贊同藝術品收藏是有錢人的游戲的說法嗎?
陳志彥:藝術不應該是高不可攀的東西,藝術市場是分層次的。一個成熟的藝術市場,應該讓不同層次的人都可以來參與。就算沒有錢買,也可以到博物館去欣賞,一樣可以獲得愉悅。等到某一天我們有財力和其他條件了,再來擁有,心里就會有種坦然。
南方日報:您現在做的基本上都是傳統(tǒng)藝術,對當代藝術則很少涉及。
陳志彥:這跟我個人的藝術旨趣有關。當代藝術習慣性地渲染血腥和暴力等不健康的元素,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傳統(tǒng)藝術的唯美、儒雅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南方日報:漁歌晚唱在信義會館的辦公和交流場館每年的租金就近百萬,您如何解決這個文化交流空間的生存問題?
陳志彥:除了代理陳永鏘等一批畫家的畫作外,平時主要為一些合作單位提供文化創(chuàng)意方面的策劃,同時帶動他們對藝術品的消費。
南方日報:為什么要選擇在一堆破廠房里邊落戶?
陳志彥:這家創(chuàng)意園正對著白鵝潭,有故事,有味道,有歷史。讓我們最開心的是,我們的到來,可以讓這些本來要被唾棄的東西重新煥發(fā)青春,并附上新的價值。
南方日報:你們準備一直保持這樣一種狀態(tài)嗎?
陳志彥:我們是以十年或二十年為階段來定位自己的事業(yè)。也許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市場環(huán)境下,任何一家機構都很容易被同化,但是我們的想法是,只要有可能,就不讓被同化。就像好的藝術品要經過歲月的淘洗才能獲得價值一樣,我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做事方式獲得社會的認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