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文帝行璽”金印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2-01-25]
在我國先秦時代,印章大都稱為璽。只是到了秦始皇時才規(guī)定只有皇帝的印稱璽,一般的只能稱印。在漢代,除皇帝外,皇后、諸侯王等最高級貴族的印也稱璽。
戰(zhàn)國、秦漢的璽印文字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從印文內容看,提供了官制、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研究資料。一些資料可以用來補充古文獻的缺漏或訂正其錯誤。例如,1983年廣州南越王墓的發(fā)掘,墓主身份的確定就是根據墓中所出土的印璽。
廣州南越王墓是廣東漢代考古最重要的發(fā)現之一。該墓位于廣州市區(qū)北部象崗山。墓室全用砂巖大石板砌筑,由前室、東西耳室、主室,東、西側室和后藏室7部分組成。全長10.85米,寬12.5米。墓主身著玉衣,腰間兩側佩帶鐵劍10把。胸前戴玉佩飾和金、銀、玉、銅、玻璃等珠串。墓主身上發(fā)現印章9枚(金印2枚、玉印5枚、綠松石印2枚)。其中2枚金印,引人注目。一枚方形龍鈕金印,每邊長3.1厘米,高0.6厘米,蟠龍鈕,通鈕高0.6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強。印面呈田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4字,小篆體,書體工整,剛健有力。鈕作一龍蜷曲狀,龍首尾及兩足分置四角上,似騰飛疾走。這枚金印鑄后局部又用利刃鑿刻而成,出土時印面槽溝內及印臺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劃傷,并遺留有暗紅色印泥,顯系長期使用所致,說明金印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印?!拔牡坌协t”龍鈕金印,是迄今所見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
據《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南越國創(chuàng)建者趙佗曾是秦始皇平定嶺南的一員戰(zhàn)將,后任南海郡龍川縣縣令。秦朝滅亡后,劉邦、項羽逐鹿中原,一片混亂。公元前204年,趙佗發(fā)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南越國自趙佗起,共經歷5世93年。史書記載,第三代王趙嬰齊曾“藏其先武帝文帝璽”,而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中出土了龍鈕金印“文帝行璽”、“帝印”封泥、“趙”玉印等,由此說明第一代南越王趙佗自稱武帝,第二代南越王名趙自稱文帝;而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的墓主人即是第二代南越王趙。李衛(wèi) 人民日報海外版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