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0年1月7日至1月24日
地點:上海美術館一樓展廳1,2廳
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美術史上逐漸崛起一個被稱為海派或者海上畫派的畫家集群。它以上海為活動中心,吸納并且引領著江、浙、皖乃至更大地區(qū)的藝術力量,其畫家陣容之浩大,繪畫風格之紛繁,以及得時代變革風氣之先的顯赫聲勢和深遠影響,均超過了此前的所有的地方畫派。
海派繪畫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上海高度發(fā)達的商品經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作為鴉片戰(zhàn)爭后輸入境外資本和舶來西方文明的遠東第一重鎮(zhèn),上海不僅以前所未有的開放性營造著中外移民雜處的多元化情境,而與中國傳統(tǒng)城市形態(tài)相區(qū)別,并且以其處于南北沖要和中國經濟最發(fā)達的江浙區(qū)域的地理優(yōu)勢,營造著其他地區(qū)無可比擬的社會寬容度和人文涵泳量。
早期海派代表畫家有趙之謙、張熊、朱熊、任熊、任薰、任頤、錢慧安、虛谷、蒲華、吳昌碩、王震、任預等等,多以兼工帶寫的花鳥畫和人物畫為標志。后期海派繪畫正值20世紀政治鼎革之際,新文化運動、新興美術院校和外來繪畫樣式的迅猛發(fā)展,促使民族主義思潮在中國藝術領域高漲起來,改變了海派繪畫的文化品質和歷史際遇,極大地影響了此后中國畫壇的新格局。正因如此,海派繪畫不僅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而且其所指范圍具有很大的游移和模糊性。通常被人們視為海派重要代表的一些畫家并不寄寓上海,抑或在其藝術的成就期移居外地,成為另一地區(qū)的代表畫家,以至于海派繪畫具有無固定模式、無統(tǒng)一風格、無獨尊宗主的基本特色,并且作為畫家、畫作、畫事的最大集散地,與許多地區(qū)發(fā)生著“互市”關系。
本次展覽立足于“海派”,并從海派出發(fā),指向更加泛化的“后海派”場域。與此同時,展開關于當代以上海為活動中心的中國繪畫的考察??梢哉f,當代長三角地區(qū)的中國畫發(fā)展上承海派繪畫特性,但是其繪畫主張、風格和傳播都受到了各個地區(qū)乃至全球化的影響,已經呈現出更具有當下性、個體性和實用性的風格面貌,似乎正在逐步形成一個更大范圍,更具包容性、多元性、時效性、獨特性的當代“海派”。
此次,上海美術館展出多年珍藏的以任薰、任頤、任預、吳昌碩等為代表的海派藝術精品,兼有其后幾代海派或與海派一脈相承的藝術佳作,以饗廣大觀眾!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