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著名道教圣地武當山,其古建筑群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武當山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處,廟房1182間。
中國文物保護部門將建立遺產地監(jiān)測巡視制度,定期組織專家了解遺產地的情況后上報,并向社會公布巡視結果,以加強遺產地的保護和管理。
國家文物局環(huán)保司官員十三日在此間舉行的首屆明清皇家陵寢保護與發(fā)展研討會上做上述表示的。他還表示,中國遺產地規(guī)模龐大,政府投入保護資金有限,今后要在國家發(fā)改委支持下,設立專項基金,并制定重大遺產地的保護規(guī)劃。
明清皇家陵寢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向為文物部門監(jiān)測管理的重點。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表示,中國明清時代遺留下的皇家寢陵共有八處,而北京的明十三陵是皇家寢陵等級最高、藏品質量最高,保存最具規(guī)模的。他稱,皇家陵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精華,文保部門需要加強監(jiān)測工作,富有經驗的專家定期巡視是很有必要的。
針對近來社會上風行的皇家寢陵風水書籍,羅哲文認為,風水學說不全是迷信,也包涵一些科學道理。皇家寢陵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態(tài)理論與明清建筑藝術的巧妙結合,寢陵文化在今天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海內外知名的古建專家杜仙洲、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張顯清等百多名專家學者參加為期三天的討論會,在明清皇家陵寢營建歷史、建筑工藝、藝術價值、科學保護等方面提交了六十六篇論文。
來源:中國新聞社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